查看原文
其他

数据量差不多,为什么隔壁小王发CNS,而你只能发低分杂志?怎样做好基础研究?听听大牛编辑怎么说!

子肖 科研讲坛 2021-02-21

差不多的数据量,为什么你的文章只能发在低分杂志上,而隔壁小王的文章则发在了顶级期刊上?为什么你觉得可以发CNS的idea,老板却不屑一顾?相信很多在研海中遨游的同志们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。前段时间,笔者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全球华人生物学大会,大会邀请到《Cell》和《Science》等杂志的编辑,从期刊编辑的角度,分享他们对好的研究的看法。


笔者有幸聆听了传说中的诸位大牛编辑的真知灼见,颇受启发。小结了一下本人最受触动的几个观点,在此分享给大家。


首先,好的研究从好的选题开始,也就是各位和老板们口中念念不忘的idea。那么什么是好的idea呢?简单而言,你先问问自己,你打算解决的问题是否是领域内的重要或者基础问题,有多重要?有多基础?山中伸弥诱导多能干细胞(iPSC为例,他的第一篇《Cell》文章讲述了如何用四个转录因子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,对于具体的分子机制则完全没有涉及。按照一般老板的要求而言,这是一项还没完成的研究,远没有到投稿的地步。这也正表明,好的选题多么重要,看似没完成的研究照样发CNS。


其次,单纯好的选题一般情况下还不够,还要有好的完成度。毕竟大家在做的选题刚好是诺奖级别选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。选题意义没那么大,然后完成度也不高,还想发好文章,几乎是不可能。什么是完成度呢?简单而言从表型,到分子机制,到生理病理功能等几个部分,你解析得有多深入常常决定了你的科学问题证明得有多充分,也决定了你老板以及杂志编辑有多认可你的研究。以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博士为例,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利用酿酒酵母研究自噬的分子机制,从筛选一个个的自噬基因开始,然后逐一解析其功能,几乎以一己之力描绘了自噬通路的主要网络。诺奖仅授予他一人足以证明他的研究的完成度有多高。回到单一的课题,老板常说的有表型没机制,或者有机制没生理功能等,都是指完成度还不够。


最后,就是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做科研的尤其如此,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,好的技术方法常常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在CRISPR-Cas9基因编辑技术出现之前,在细胞内敲除某个特定基因比较繁琐,大家基本采用小干扰RNA干扰某基因的表达,从而研究其功能。但是,如果现在你还在你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小干扰RNA研究某个基因的功能,你的研究成果就很容易招致同行乃至杂志编辑的批评甚至质疑。同一层次的研究,善用新技术新方法的文章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。


总而言之,做研究如同建设高楼大厦,好的选题如同好的设计图,好的完成度如同好的施工建设,而新技术新方法则如同你是徒手修长城还是依靠现代化的机械。

大家都看阅兵了吗?小编刚刚看完,真的太感动了,祝福我们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啊~~


说明: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
 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